欢迎进入广州市力涛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官网
Language:   English

新闻资讯

大力发展新型储能的意义

作者: 时间:2024-03-26 10:03:24 阅读:272

前    言

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指导意见》),其中明确,到2027年,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,抽水蓄能电站投运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,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5%以上,保障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建成,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调度体系逐步形成,支撑全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20%以上、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。


电网调峰、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主要举措,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支撑,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。


一、储能将发挥核心支撑作用

《指导意见》亮点在于多次提及新型储能,并将储能的作用与电网调峰、智能化调度并列,体现了对储能系统作用的全面认识和重视,也标志着储能将在推动电力系统转型发展中发挥更核心的作用。


新型储能具有响应快、配置灵活、建设周期短等优势,可在电力运行中发挥顶峰、调峰、调频、爬坡、黑启动等多种作用,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
新型储能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新能源时空错配问题。由于太阳能、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,储能在解决能源供给与需求时间不匹配问题上尤为重要,将破局电网消纳压力和可再生能源装机瓶颈。


新型储能电站体量可大可小,环境适应性强,可灵活部署在电源、电网和用户侧等各类应用场景。此外,在原材料价格下降带动下,目前电芯及系统价格在下降,新型储能经济性正不断提升。未来,可再生能源+储能,双轮驱动市场前景空间巨大,将在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方面发挥明显作用。


图片

二、新型储能起势

所谓新型储能,指的是抽水蓄能之外的其他储能技术,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、液流电池、压缩空气储能、机械储能等。多样化的储能技术,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、促进新能源消纳、保障电网安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,对于推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和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意义重大。


截至2022年底,中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,比2021年底增长110%以上,平均储能时长约2.1小时。在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力推动下,新型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发展迅速。根据国际能源网/储能头条的统计,已经有26个省市发布新型储能相关“十四五”规划,初步估计有20个省市将累计完成5485万千瓦的装机量,相当于去年装机量的6倍有余。

在储能技术方面,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、能量密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得到大幅度提升,成本快速下降,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。


在储能应用技术方面,初步掌握了储能容量配置、储能电站能量管理、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,核心指标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


在储能装备产业化方面,已初步建成包括储能电池、电池管理系统、功率转换系统、能量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电化学储能装备产业链,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。


三、技术创新带来新型储能改变

新的历史发展周期,必将给储能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!这时新型储能的“支撑作用”就不单是“新型电力系统”这么简单了,而是承担着赋能绿色地球的重任!


经过在“技术验证、示范应用”这前两个阶段的辛勤耕耘,储能所扮演的角色正在起变化,一张新型电力系统的大网正在形成,那就是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。


在发电侧,新能源电站配置一定规模的新型储能,除了平滑新能源出力、减少弃电、减少对电网的冲击外,还具备支持系统调峰调频、抑制宽频震荡等功能。


在电网侧,由于电网侧储能电站具有双向有功功率的调节能力,利用其响应的快速性可自动实现对区域电网的一次调频,加强区域电网频率紧急支撑的能力。电网侧储能也能够参与二次调频,是将储能电站作为电网AGC的控制电源加以利用。


在用户侧,当前通过峰谷套利、降低需量电费、参与需求响应等方式降低用能成本是用户侧储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。随着能源互联网持续推进和社会经济发展,用能方式升级、用能需求多样化将是远期用户侧储能发展的另一重要驱动力。


联系我们

QQ:

手机:

电话: 0086-20-22625106

邮箱: tina.dai@lettersemi.com

地址: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迎宾路555号天安科技园创新大厦708